我家孩子8岁,上小学后学了一年足球,假期又加了美术。
送孩子去学足球的初衷是,让孩子强身健体,培养个阳光爱好。学美术也是看他喜欢涂鸦画场景,能让他能更自如表达,以后画个手抄报、思维导图也派上用场。
但是,一年观察下来,我发现一个秘密:孩子更在乎的并不是学什么,而是更多我们忽略或想不到的东西。
孩子的视角总是充满趣味。
语文课上让孩子写喜欢的体育运动时,孩子这样写道:我喜欢踢足球,看着足球在地上gun动的样子,我会感到特别开心!
看,吸引他的根本不是足球运动本身,而是足球滚动这一单纯有趣的物理现象。
在训练课上,他的注意力常常被同学的小动作、周围好玩的事情勾走,或者干脆自娱自乐。
踢足球一年了,比赛还像过家家。当其他孩子奋力拼抢、护球、射门的时候,他却咯咯笑着、摆着胳膊,满场撒欢儿。足球从他脚底下滚过去,他都熟视无睹。教练给他喂球,他也能一脚带飞。
问他为什么笑,他还振振有词:在休息的时候,有个同学总是做出好笑的动作,逗我笑,我忍不住呀!
教练在讲技术要领的时候,他的眼睛早跑到边上去了,不是蹲着就是趴着、坐着,就是不看教练示范。自然是一问三不知,做动作不知道怎么做。
批评他,他还为自己辩解:边上的那队总是发出很大的声音,影响我啦!
每次训练结束,教练让收标志桶、标志牌的时候,他和小伙伴们总是把它们顶在头上,小心翼翼地挪动步子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是在模仿僵尸,觉得太好玩了。
不过,这有情可原!
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: 7-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,他们的学习强烈依赖于具体经验和直接感知。“好玩”不仅仅是娱乐,更是他们主动探索环境、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。兴趣班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丰富感官刺激和游戏化学习的场景。
孩子更在乎社交虽然学足球不够认真,技术也不咋地,但特别喜欢去练球。不管严寒还是酷暑,他都能忍耐到底。本以为这是兴趣使然呢,结果并不是。看他不成器的样子,禁止他去踢球,他还百般不愿意,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后来才发现吸引他的是同伴,在那里能交到好朋友,有人陪他一起玩。而如果不去踢球,就只能跟大人玩,没意思。原来,孩子的社交需求是非常强烈的。
一起踢球的基本是同龄小朋友,大家有共同话题。在训练时插空说几句,在比赛场上迎面碰上也要聊个天,在结束时更是你推我搡,虽然常常挨训,但这种互动让他们乐不可支。
每次教练让踢球的去接龙,他都要看看名单,关心有谁去。只要看到非常熟悉的同学的名字,他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:赶紧接龙,我要踢球,我要和某某一起玩。玩的心思暴露无遗。
好长时间不见某个球友,他还记挂得不得了,总是喋喋不休地追问:他为啥不去踢球了呀!
不过,伤心不会太久,总是会遇到新的朋友,这又让他投入新的快乐中。
其实,这也是孩子的正常需要!
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、埃里克森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这方面的研究: 6-12岁的学龄期儿童处于“勤奋对自卑”阶段,同伴关系变得至关重要。通过和同龄人互动、合作、竞争,他们学习社会规则、发展社交技能、建立归属感并获得身份认同。兴趣班是满足这种强烈社交需求的重要场所。
孩子更在乎小礼物孩子真是物质的动物,一想到小礼物,就兴奋地追问什么时候去上兴趣班,憧憬着能得到什么礼物。
足球兴趣班有个积分册子,每训练一次可以得到一枚奖章,攒够10枚或者更多奖章,可以兑换不同的礼物,有飞机模型、积木等等。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数章,盘算着什么时候能换个心仪的礼物。
美术兴趣班的小盲袋更是让他期待不已!第一次上课就得到了一只背上有卷心菜的小乌龟,就让他欣喜若狂。因为隔一天才一次上美术班,他都有些急不可耐:我好喜欢学美术啊!
问他为啥喜欢学美术,他脱口而出:因为能得到小礼物!
我故作生气地说:去学美术就是为了要小礼物?
孩子赶紧改口:我真正喜欢学美术,不过老师会送礼物!
怎么狡辩也不能骗过别人,那期盼的眼神、玩玩具时的频繁和专注、以及对后续作业的无视,早已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。
孩子的这一表现也是有理论根据的!
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: 外部奖励(如小礼物、积分、表扬)在儿童行为塑造初期具有显著的即时强化作用。它能有效激发参与动机,尤其在内在兴趣尚未稳固建立的时候。关键在于如何逐步引导,将对外部奖励的关注迁移到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上。
孩子孩子在乎成就感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,尤其是孩子。
上兴趣班,孩子虽然不太在乎学什么,但不知不觉总会学到一些知识或技能。当他有进步的时候,必定会得到夸奖,他就美滋滋、飘飘然,那种被认可的感觉,是真溢于言表。
足球课上,如果某个动作做得好,会得到示范的机会,他就感觉自己很厉害,总是向我们炫耀。
因为能现场观摩训练,他做完一个动作,就下意识地看向场外,期待得到我们的笑容和大拇指。当得到肯定的肯定的回应时,他就暗自鼓掌、笑逐颜开、动力满满。反之,就想摆烂。
在对抗训练时,他要是能进个球,更是能上天。在比赛时,能碰到球,被教练表扬会用变向了,就感觉很了不起。
美术课上,因为有点基础,会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。一旦被老师表扬,下课后就迫不及待地分享喜悦。
自己感觉画得很满意,就不停地问我们怎么看:是不是很漂亮?我画得好吗?急切地想得到一个表扬。
这也是人之常情!
德西自我决定理论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都提到: 胜任感是人类三大基本心理需求之一。当孩子体验到进步和成功,尤其是得到重要他人(家长、老师、同伴)的认可时,他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(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事) 会显著增强。这种成就感是推动持续学习和深入探索的关键内在动力。
写在最后:我们让孩子上兴趣班,肯定是希望他们掌握技能、发展特长。
比如:足球,可以增加户外运动时间,培养活力和业余爱好。美术能提升审美表达、助力学业。
但孩子却恰恰不在乎这些,他在乎的是兴趣学习之外的事情,快乐第一,学习第二。
其实,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的心态就要放平一些,换个角度衡量价值:
至少,孩子踢足球达到了锻炼的目的,学美术陶冶了情操。整个学习阶段,孩子乐在其中已经足够,你的期待早晚会作为副产品悄然成形。
盈辉优配-炒股交流平台-智慧优配最新消息官网-最新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